NCTU|人文社會科學營

課程企劃

背景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營是以高中生為對象籌辦的五天期營隊活動。其中課程安排包含社會議題、社會學與人類學、文學等課程、田野調查活動等。

營期課程概說

根據我參與籌辦的11屆與13屆兩屆人文社會科學營,營期課程主要分為「主題課程」、「一日田野調查課程」兩大部分:

主題課程

Q.如何決定課程主題?

課程教授的主題通常從交大人文社會學系的主修科目(社會學、人類學、文學等)中選擇,開設成三堂3小時的課程。但也不限於此,人文社會領域所涵蓋的範圍,都可能是課程主題。

比如第13屆人文社會科學營的三堂主題課程分別為:

  • 青年農業:「青年農業──飯來張口前的反思」
  • 社會學:「不只是旅遊──以社會學角度談論觀光中的凝視和展演」
  • 同志文學/性別研究:「同性相吸?!——以同志文學探討性別」

Q.3小時的課程上什麼?

每一堂主題課程分為兩大部份:

(1)前導課程:

課程的開端以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困惑切入,開啟各種討論的可能方向,來啟發學員們思考。

這是因為社會學、人類學等理論不只是生硬、遙遠的學科而已,我們將這些知識作為思考生活中難解習題的「工具」提供給學員。

人社營當然是提供探索求學規劃的高中生一個了解交大人社系的管道。但我們更希望能好好運用這短暫相聚的五天營期,讓所有無論會不會進入人社系就讀的同學,都能透過這些課程帶走思考自己生活中、社會中的困境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11屆、13屆同樣都開設了「社會學」課程,但討論的議題完全不同。

在第11屆,我們以「種族歧視──蕃仔、外勞與阿兜仔」為課程主軸,讓學員們從有關種族歧視的研究、學說進入社會學的世界。

第13屆的社會學課程「不只是旅遊──以社會學角度談論觀光中的凝視和展演」則是讓學員從活動中討論觀看者、被觀看者的社會關係,以及主題空間的建構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觀光旅遊。

(2)專家學者演講:

課程主題不論是社會學、同志文學、青年農業,在前導結束後,我們都會邀請各領域的專家來演講授課。

辦理講座的挑戰與自己負責授課不同,除了營期前應與講師溝通授課內容、交通方式等等重要事項之外,當日的聯絡接洽、課程進行當下的場控、輔助課程與互動進行……都是課程組的任務。

第13屆同志文學課程講師──陳栢青老師

一日田野調查課程

田野調查是人類學重要的研究方法,人社營五天營期中都會安排在第四天,以整個白天的時段規劃田調課程。

如何讓這麼累的行程變得有趣充實?如何讓大家(尤其是社恐學員)體會到第一線與在地人訪談的魅力?如何妥善安排各個環節的密度,讓整個活動步調在鬆散和緊湊之間切換?最重要的是,在炎炎夏日要如何照顧所有學員的身體狀況?

田野調查課程向來都是課程組最有挑戰性的任務,由兩位課程組長親自下海負責。總籌三個主題課程、領導、修改講綱等工作外,在可靠的團隊支持下,親自扛起整整一天的活動規劃。

營期前,整個工作團隊更會實地前往田野地勘查,拜訪我們事先聯絡好的報導人,再次確定當天的流程。

只希望這樣沉重的壓力與任務,最終都能轉換為每位學員豐碩的體驗。

值得驕傲的是,在第13屆的學員回饋中,田野調查活動更超越舞會活動,榮登營期所有活動的喜愛度冠軍!

田野調查前導課程

田野調查當然是一項需要在實踐中學習、難以掌握的研究方法。
但更多的情況是在沒有好好了解之前,就錯誤的理解這個詞彙。而由於田野調查是與當地人面對面接觸、互動的研究方法,這樣的錯誤理解,有很大的風險,更可能會傷害一個地方社群對外人的信任感。

所以在進入田野地(湖口)的前一天,兩位課程組長會先負責對學員進行「內部教育」再把大家放出籠。

前一天的課程分為三大部份:

  • 田野調查研究方法實務
    • 田調是什麼?
    • 怎麼做田野?
    • 要注意什麼?如:禁忌、訪談技巧、攜帶工具
    • 訪談練習活動
  • 田野地介紹
    • 地方歷史
    • 宗教/建築/宗族/社區再造
    • 報導人介紹
  • 當日活動行程解說
  • 討論與提問

在這樣的前導課程中,通常還是會看到學員們練習時生澀的狀況(當然!練習總是生澀的!)但任何研究方法都是在實踐中才會產生意義、產生心得、從而進步的。經過這樣的行前教育,能夠防止學員們觸犯禁忌、發生危險,也對田野調查有了初步而且正確的概念,因此是非常重要的。


成果發表

最後一天的活動,是學員的成果發表活動。也由兩位課程組長負責。成果發表會以角色扮演方式進行議題討論,讓大家練習對同一項社會議題換位思考。
流程如下:以特定社會事件為主題,讓各個小隊抽卡決定角色立場,進行議題討論,並上台展開對話。

在「政府發布限塑政策」的真實事件情境中,我們安排了五種團體立場,除了環保團體之外,還有:

在最後一天才真的討論環保這件事情,也讓學員在每天親身實踐環保、真的有所感之後,能夠更深一個層次思考當時社會當中甚囂塵上的「限塑政策」引起的種種反彈。

我們不希望這樣的角色扮演流於另一種刻板印象的展演。
因此也依賴隊輔的引導,讓大家往釐清不同立場的利益、妥協、困境的思考方向進行討論。

在這項活動中,學員會運用到前幾天營期試圖啟發的思考議題的方式。透過這項活動我們也能驗收自己的教學成果。


結語

在人社營中與夥伴一起擔任課程負責人的經驗,是一個用盡渾身解數的過程。如何將我希望傳播出去的知識,轉化為好消化、讓學員感受到與自身的關聯、感到認同、產生興趣?尤其是敏感的社會議題討論更要仔細謹慎、帶著同理心去處理。

營期短暫,但最後讓學員留下深刻的體會,甚至在分別之後,還能夠在未來他們自己生命中的任何一刻起到幫助,我相信都是最美好的結果。

分享給朋友
Teiko
Teiko

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曾發表《龍瑛宗色彩事典》。喜歡柚子花、圖書館、subway軟餅乾。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